隨著今年文山包種茶春季比賽結果揭曉,這次茶青的包種茶教室就順著這股氣勢,為大家來解說新北好茶,文山包種茶的比賽制度與內容,茶農的心血結晶,淬鍊出的花香甘醇,搭配端午佳節團圓的此刻,一杯包種搭上包粽,絕不容錯過!
根據農會紀錄,坪林文山包種茶比賽最早辦於民國49年,連同上禮拜剛誕生的春茶特等獎,超過一甲子的歲月,累計至今僅有105個人次獲得特等殊榮,實屬珍貴。在民國63年以前一年僅舉辦一次比賽會,直到民國64年,搭配國內茶葉推廣政策,變成一年舉行春、冬兩季比賽。甚至在101年時,文山包種茶整合全新北市共同比賽並以坪林農會或坪林區公所作為主辦方。不但突顯了坪林做為北部茶區,而比賽場也為北部最大場的重要性,更象徵坪林在台灣茶業發展上具備深厚的歷史價值。
一般來說,坪林人習慣以「點」稱呼比賽會參加的茶樣。而就平均概括,春季比賽會通常至多1500個茶樣;冬茶至多1000個左右的茶樣,但都會隨著當季的氣候與茶葉狀況甚至是經濟景氣等因素影響報名數量。所以像今年超過1600點,就代表著共計有超過1600個比賽茶樣參與這次規模堪稱歷屆之最的文山包種茶盛會。而如同上次教室說明,文山包種茶作為輕發酵無焙火的茶葉風味,對於新鮮、活性與花朵香氣的講究甚高,茶葉完全無法隔季參賽,否則只是浪費報名成本;所以茶農對於茶葉品質都需具有十足把握才會送交比賽。
每個茶樣繳交的數量都須達23台斤,送交茶樣時,會扣除茶末秤重留21台斤作為比賽。待結果公布,優良以上會有20台斤分裝成40盒入做2箱,每盒皆有封條外加封膜包裝,確保認證也避免仿照;另含一個四兩評審樣作為顧客購買時試喝使用。而未入選(等外)者,則不會裝盒,茶葉僅真空入箱讓農民取回。
繳交茶樣會按照明碼編列,但待茶樣繳交完畢後會編一套暗碼,評審評鑑時則以暗碼排序品評。簡單說,就是報名的茫茫茶海中,所有茶樣又會全數被打亂一次重做編列。待比賽結果揭曉時會將明碼與暗碼共同排列呈現於名單上,而後續的領茶作業則一樣會依照明碼依包裝進度領回。
評審機制以150cc國際標準評鑑杯沖泡,取茶樣3g,注水後等待5分鐘倒出茶湯,再等待5分鐘後即開始品評。品評順序會依序從觀水色→聞葉底→喝茶湯→觀葉底分別以輪次為標準進行。每輪30杯茶樣,並分初審、複審兩階段。初審判定等外、優良、入等三種級別;複審時再針對入等給與參等獎、貳等獎、頭等獎、頭等一到十各1名、特等獎1名各等第。入等、優良與等外比例每季比賽皆會有差異。以今年為例,入等僅16%,等外淘汰率達33%。
而評審的標準會區分成香味60%、外觀20%、水色20%。其中香味又分成香氣滋味兩大項,外觀則可分為形狀與色澤兩大項。由此可見,比賽制度的精細,不僅影響了比賽過程的公平公正性,更決定了比賽茶的代表性地位。茶葉經由比賽評選,確認等第、優良,成為顧客可以放心選購的價值標準。
以今年來說,主審—文山茶改場 蘇分場長說明,今年春茶因為茶葉生長快速,導致茶菁比較嫩,如此將會影響日光萎凋與室內萎凋,茶葉在攪拌時候比以往容易受傷,進而導致菁、雜、苦、澀的滋味而被淘汰;而產季中間間隔一段時間的雨天,部分茶葉延後採摘則會導致纖維化,如此產生較淡與較陳的滋味也會被列於等外。發酵度如同上次教室的內容,發酵不足所導致的豆味與蔬菜味自然也是茶葉淘汰的標準之一。至於入等的茶葉表現可說是近幾年最好,茶湯的乾淨度與花香都特別的突出與結實,在滋味的甘醇度與平衡度也相當的好,等第間的差異其實不大。
其實比賽制度中還有很多細節無法一一著墨,包含評審選拔、評審工作分配、茶葉包裝方式等等。但這次已將文山包種茶比賽會做了初步的介紹。尤其在蘇分場長解釋今年的評選後,相信大家都會對於這次的文山包種比賽茶所謂甘醇花香充滿興趣,那更待何時,就趁現在,立刻買起來!!